0801疫情以来,三亚按下“暂停键”,他们开启“加速度”,无数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积极投身到“疫”线工作中,用坚定的信念和逆行路上的平凡身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故事。
跑出核酸样本转运的“加速度”
在疫情防控一线,有一个特殊的岗位,那就是核酸样本转运员。他们身着防护服、步履匆匆,穿梭在核酸样本集散中心与检测基地之间,用快的速度高效完成检测样本的收集、转运、送检工作。三亚市第二小学党支部的孙全振就是这“竞速”群体中的一员。自8月2日起,他奋战在抗疫线,承担三亚市0801疫情防控期间的核酸检测样本转运工作。
八月的三亚面临着“战疫”和“战高温雷雨”的双重挑战。孙全振每天“全副武装”,克服高温酷暑、风雨交加带来的各种困难,按时完成样本转运任务。8月2日-5日,孙全振负责将核酸样本运送至海口实验室,一个来回将近9个小时。自8月6日起,他承担起三亚城区核酸样本检测转运工作,有时在高温下辗转3-4个实验室才能完成送检工作。
为加快转运频次,尽早筛查样本,孙全振和队友们尽量不喝水,避免脱换防护服浪费宝贵的送检时间。送达实验室后,核对、交接、搬运、消杀空箱空车后,马不停蹄赶回样本集散中心开始新一轮的转运。核酸样本转运箱十分沉重,每箱样本约15公斤左右,每一轮搬运几十个转运箱,对于孙全振的体力是极大的挑战和消耗。回到指定医废处置点,脱下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手套里也积满汗水,双手被浸泡得泛白脱皮。但是他却说:“全民核酸结果阴性,就是我们的安慰与欣慰。”
“使命必达,坚决站好转运岗!”这是孙全振庄严的承诺。奔忙在城市中的流动防线,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闻令而动的转运群、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反复往返的送样路,这就是孙全振忙碌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孙全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队友们紧密配合、持续奋战半月有余,跑出了核酸检测样本转运的“三亚速度”。
育人为师,抗疫为士
符坤梅是三亚市第五中学新入职的一名年轻教师。本轮疫情发生后,学校于8月2日下午紧急召开志愿者招募会议,当时符坤梅因身处老家,不在三亚市内,无法参加现场招募。心急如焚的她立马通过电话向学校表明自己想要加入学校抗疫志愿服务队的愿望,第二天就从老家匆匆赶回学校宿舍,等待上级通知,随时准备投入抗疫工作中。
加入志愿者队伍后,符坤梅临危受命去到港门村社区,化身核酸信息采集员。8月8日凌晨四点多,台风突袭,大雨中夹杂着雷电的轰鸣声,恶劣的天气并不能阻挡符坤梅奔赴一线的步伐。她依然按时到达岗位,顽强坚守着,任凭雨水打湿她的衣服鞋子。“那天恰好有河南医护人员的支援,让我感受到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决心。”
符坤梅在抗疫一线持续奋战了十多天,从定点采样到上门核酸,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从封控楼栋第28层楼一层层、一户户地向下采样,一轮核酸采样下来,防护鞋套早已磨破,汗水早已浇透了衣服。她时常从凌晨忙碌到中午一点多,匆忙吃了顿午饭,又投入到下午的核酸工作中。
面对每场核酸检测都要重复无数次枯燥而繁琐的登记动作,符坤梅自始至终都秉持着高度负责、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她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本色!
志愿者中的“专业户”
黄泽波是崖州区崖城小学的总务处主任,面对疫情,他每次都不惧艰险、冲锋在前,个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几轮抗疫下来,同事们都称他为志愿者“专业户”。
黄泽波主要负责值守崖城村委会的卡点,给每个进出路口的人测量体温、扫码,刮风下雨也不例外。把好卡点出入的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要面临许多接踵而来的突发状况。遇上部分居民不理解防疫政策,硬闯卡点,黄泽波便会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劝说,细致讲解防疫政策。有时还会遭到个别居民的无理取闹和谩骂,但他依然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他们进行规劝。
从8月1日傍晚开始,黄泽波每天凌晨一点才下班回家。三亚进入社会静态管理后,从6日开始,为了安全起见,他将学校传达室作为临时寝室,随时待命,成为一名机动志愿者。除了当好本班之外,如果哪一个教师志愿者临时有事不能到位,他都会及时补上。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大家都说能吃一顿好饭菜很难,但对黄泽波来说,睡一个囫囵觉都是奢望。
不仅如此,黄泽波还负责假期里学校的卫生工作。在不当班的时候,他化身为校园的“清洁工”,给花苗浇水,打扫学校的落叶,处理住校老师的生活垃圾。有时还当起了住校老师们的“快递小哥”,当老师们的生活物资传送到校门后,黄泽波便及时给他们送到楼下。不同的志愿岗位,同样热情细致的服务,黄泽波用他的坚守与付出牢牢站好抗击疫情的每一班岗!
没有人生来勇敢,只是选择了无畏,三亚教育志愿者们
迎难而上、风雨同舟,为夺取疫情防控的胜利贡献力量!(伍家良)